首页 > 时政 > 特别策划 正文

【高质量发展这五年】全面构建现代水网体系

——访自治区水利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王景山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2025年第21期 作者:本刊记者 李 妍 发布时间: 2025-11-03 | 打印 | 字号:TT

  水是宁夏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第一要素。水资源格局影响和决定着发展格局。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,宁夏在“十四五”期间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?就此,本刊记者专访了自治区水利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王景山。

  记者:您好!感谢您接受共产党人杂志社专访。请您介绍一下“十四五”期间,宁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?

  王景山:“十四五”期间,宁夏水利系统以保障全区水安全为核心,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,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67亿元,实现水利基础设施布局、结构、功能全局性优化。

  城乡一体供水网络全面搭建。围绕事关自治区发展大局的经济增长带、城市集群带,坚持近、中、远期系统规划,北、中、南部梯次布局,形成“覆盖全域、南北互济、多源互补”的城乡供水格局。依托自治区重大引调水工程,各市、县(区)跟进实施了一批小型引调水、配套管网建设、农村集中供水改造等项目,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示范区建设,让全区729万城乡居民都喝上安全水、放心水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区工业供水量增加1亿立方米,较“十三五”增长23%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、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、群众饮水满意度分别达到98.5%、93.5%、98%,位于全国前列。

  农业灌溉生态网络不断织密。以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,全面提升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和水平。先后完成了6个大型灌区改造工程,实施了14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。今年开工建设的全国“两重”标志性工程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总投资73.84亿元,目前已完成首批项目并投入运行。全区农业灌溉面积达到1079万亩,高效节灌面积占比达到60%,灌溉对粮食生产贡献率达到67.5%。在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的情况下,农业用水占比下降到79.3%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.586,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

  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持续完善。全面完成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主体工程,加固堤防、归顺河道,标准化堤防达到430公里。实施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,通过加固导洪堤、治理泄洪沟、新建拦洪库等措施,不断完善一体化防洪体系。对清水河、苦水河等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进行系统治理,近5年共治理河长669公里,完成水库除险加固74座,区域防洪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同时,整合布设测雨、气象雷达13部,以及雨量站2352处、水文站272处、水位站311处,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雨水情监测预报“三道防线”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区有效应对了755场次暴雨洪水过程,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
  记者:2023年,宁夏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,为国家水网建设创造了可借鉴、可推广的典型经验。请您介绍一下,“十四五”期间,宁夏是如何开展水网先导区建设的?

  王景山:成为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既是荣誉,更是责任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宁夏认真落实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,是水利投入最多、发展最快的时期。

  在水网规划布局方面。深度融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,编制《宁夏现代水网建设规划》,经自治区政府批复实施。在已有水网骨架基础上,全力搭建一河三山、三纵两横、两域四带“金凤衔玉带状”水网布局,规划的骨干水网工程建设有序推动,同步建设数字孪生水网,统筹推进市县水网布局建设,实现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发展,全面构建现代水网体系。

  在水网工程建设方面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,加快筑牢防洪减灾网、完善城乡供水网、织密灌溉保障网。银川都市圈城乡西、东、中线及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,全区城乡供水骨干网络基本形成。开工建设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和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“山河生命线工程”,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全面开工建设,沙坡头灌区、红寺堡灌区改造及新建贺兰山东麓灌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,海原西安供水、沙坡头兴仁供水等农业供水工程建成通水,10多座抗旱调蓄水库开工建设。

  在水网质效提升方面。推进数字孪生流域、数字孪生水网、数字孪生工程建设。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试点、贺兰山东麓防洪“四预”、雨水情监测预报“三道防线”、水库矩阵等数字孪生项目和水资源监管、防洪治理等“2+N”重点业务应用基本建成。国家数字孪生水利算力宁夏枢纽节点具备算力服务能力。全区供水主管网、扬水主泵站基本实现自动化远程控制。建成全区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,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、标准化、精细化。

  记者:我们注意到,2024年5月,水利部在固原市召开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现场会,向全国推广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宁夏模式。请问“十四五”期间,宁夏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示范省(区)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?

  王景山:宁夏聚焦打造数字供水新模式,多措并举、协力攻坚,形成了城乡供水“统筹谋划、一体推进、均等服务、全民受益”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。

  在优化供水布局方面。按照“北扬黄河水,南引泾河水,用好当地水”的思路,坚持远近梯次布局、大中小微并举、调引提蓄结合,持续推进大水源、大水厂、大水网、大连通建设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在充分发挥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效益基础上,相继实施了银川都市圈西线、东线和清水河流域、中卫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,外加南北两个独立供水区域,“6+2”的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骨干水源全面建成。

  在深化数字赋能方面。依托骨干水源工程,坚持科技引领,强化数字赋能。在固原市5县(区)先行先试基础上,组织实施了从水源、水厂到管网等各环节数字化改造,强化城乡供水业务在线监测、自动控制、智能分析和数据集成,宁夏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管理服务平台建成投运,通过与自治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“我的宁夏”App服务端对接,让老百姓通过手机就可以缴纳水费、查看用水情况,城乡供水管理数字化应用和均等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。

  在强化标准建设方面。制定印发了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项目建设管理、资金筹措、水价调整等3个指导意见,出台了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项目建设系列技术规范标准,促进各县(区)“互联网+城乡人饮”项目建设标准统一、效益发挥同步。开展了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项目管理办法编制,包括平台管理、数字化建设、数据安全管理及“放心水”评价指标等多项管理制度,制度规范体系不断完善。

  “十五五”时期,宁夏将以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、供给保障、智慧管理等能力为目标,持续完善“系统完备、安全可靠,集约高效、绿色智能,循环通畅、调控有序”现代水网体系。深化“四水四定”强劲水网引擎、优化工程布局贯通水网脉络、复苏河湖生态提升水网颜值、强化数字治水激发水网动能,更好支撑“两化一振兴”,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  责任编辑:马驰


>>><<<
【作者】:本刊记者 李 妍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2025年第21期